公交开进医院里,就诊出行更便捷
2023年10月,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和单位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支持城市公共汽电车企业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开通通勤、通学、就医等定制公交线路,促进公交服务提质增效。
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扩增医疗资源,在岛内东部及岛外各区布局大型医疗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岛外延伸;同时加快打造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等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合作共建高水平医疗机构,补齐厦门医疗短板。
近年来,结合全市多家医院相继开业或迁址,厦门公交集团围绕“增覆盖、重接驳、少步行”的总体思路,逐步完善市民就医公交服务。截至目前,公交集团已在全市29家三级医院的42个院区布设83处站点及212条线路,其中11家医院将公交引入院区内部或在医院门口始发,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增覆盖医院公交线路全覆盖
公交站点从无到有
2019年4月及2022年7月,厦大附属翔安医院及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集美院区相继开业,公交集团积极对接院方及属地交通部门,通过增设站点的方式,在医院主要人行出入口就近增设站点,方便市民便捷就诊。
公交线路从有到多
2017年8月及2019年6月,岛内五缘湾片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相继开业,公交集团提前策划布局,更名、增设医院周边公交站点,陆续调整18路、105路、431路、959路等多条线路停靠,扩大医院周边公交线网服务范围。如今,两家医院周边已分别布设10条、8条线路,相较医院开业前增长50%以上。
目前,全市29家三级医院的42个院区中,21个院区周边公交线路数量大于10条,公交线路服务水平较高。
重接驳构建便捷换乘BRT、地铁体系
2017年以来,地铁3条线路陆续开通运营。2019年12月,厦门e通卡公共交通换乘票价优惠正式实施。为持续构建“以地铁为核心、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公交集团持续新增、优化接驳线,方便医院乘客便捷换乘BRT、地铁及外围常规公交。
如集美区华西医院,相继开通913路、937路、M32路3条线路,方便就医市民就近换乘周边地铁诚毅广场站、BRT大学城站,亦方便杏林城区乘客往返医院;海沧区肿瘤医院,调整809路、M26路延伸辐射医院门诊楼、宿舍、住院部,方便医院员工及就医市民就近接驳地铁东瑶站。
同时,结合医院总院与各院区医疗资源一体化融合工作,公交集团试点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构建“健康专线”,为转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高效的接驳服务。
少步行公交开进医院里,群众就诊零距离
从医院门口到门诊、急诊、住院病区,往往还有“最后一百米”,这对健康人也许不算远,但对老人、病人却仍是挑战。
为解决这一出行痛点,2024年4月以来,公交集团积极开展公交“六进”之“进医院”服务,相继将公交车驶入市中医院、弘爱医院、苏颂医院、肿瘤医院等医院的内部道路,无缝衔接医院门诊楼、住院楼等目的地。
例如市中医院新增315路BRT接驳专线。线路开通前,乘客在门诊楼就诊后若需换乘BRT,需通过“二次过街+公交”的方式步行近2公里,出行体验感较差。315路开通后,群众可乘坐公交车无缝接驳医院门诊楼与BRT金山站。
除了看病就医,探望病人也是市民往返医院的重要事项。同安区苏颂医院公交站点前期主要设置在医院南区旁的通福路上,因医院院区较大,乘客下车后需步行近1公里至住院楼探望亲友。604路调整进入医院院区内部后,将首末站设置在住院楼下,实现乘客下车即到住院楼的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全市六区已在11家医院开通19条公交“六进”之“进医院”线路,并在市中医院、弘爱医院、肿瘤医院等医院端配套设置风雨连廊,在缩短乘客步行距离的同时,实现乘客候车“雨天不淋、晴天不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