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公交新闻

BRT17周年,邀您翻开相册共同回忆!

来源:厦门晚报 发布时间:2025-09-04 08:59 浏览次数:5次

image.png

2008年8月31日,厦门快速公交(BRT)正式通车。17年过去,这条被誉为“空中巴士”的交通动脉已成为城市跨岛通勤的主力,累计输运乘客超15亿人次,最高日客流39.9万人次。从最初的柴油动力到如今的新能源电车,从人工签单调度到智能调度,BRT的升级,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变革,更是厦门城市智慧交通发展的缩影。

在这些飞跃的背后,有一群亲历变革的一线驾驶员,他们手握方向盘,见证了车轮上的厦门日新月异的发展。

image.png

快1路驾驶员

张灿云13年“零投诉”司机见证车辆更新换代

作为快1路(第一码头站—厦门北站)驾驶员,张灿云的安全驾驶记录堪称典范:连续13年获得五星驾驶员称号,无一起投诉记录。

“最早我们开的是12米长的燃油车,后来因为客流量太大,换成了18米柴油铰接车。”张灿云回忆,“那时候开车全凭手感,刹车、换挡、提速都要靠经验。”2017年,BRT开始引入新能源纯电动车辆。张灿云是车队中第一批接受电车培训的驾驶员。

image.png

“电车比油车安静多了,加速也平稳,进站刹车系统更好,稳定性强。”张灿云说,“特别是升级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后,实现了车辆平稳进出站、安全车距保持等应用场景,老人和孕妇的感受特别好,就像坐地铁一样。”

17年间,BRT的票务系统也经历了多次升级,从最初的e通卡、老人卡、硬币车票,到现在的手机NFC、云闪付、支付宝、厦门交通一码通等电子支付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乘客出行。

image.png

快2路驾驶员周工程

首批驾驶员见证从“纸路签”到云调度的智慧飞跃

1975年出生的周工程是BRT开通时的第一批驾驶员,目前为快2路(第一码头站-同安枢纽站)驾驶员。

“我经历过最原始的‘纸路签’时代,每趟车发车前都要去站务室签字登记。”周工程说,“现在完全不同了,智能调度系统通过车载屏幕直接发指令,班次、发车时间、换班安排一目了然。”智慧行车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厦门BRT的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

image.png

在他看来,车辆升级是17年来最直观的变化。“从拖拽压缩机的柴油车到如今安静高效的电动车,不仅仅是动力改变,整个驾驶体验完全不同。”2017年,BRT率先投放营运首批纯电动车;截至2025年,302台运营车辆全部为新能源车型,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2万吨。他还指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有效减轻了长期驾驶可能产生的疲劳感,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BRT滨海新城(西柯)枢纽站,目前共有快2路、快5路和快7路3条线路途径该站,最近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建4部电扶梯,在过街天桥北端新增落地楼梯和步道,加设连廊雨棚。每个站的安全门上面都安装了灯,与车有感应,门开关时会闪烁提醒乘客,防止误夹。站台上下车处也设置了防滑条,确保乘客安全。

image.png

快3路驾驶员张庆锋

培训教练转型见证BRT智能升级

1995年就进入公交系统的张庆锋,是名副其实的“老公交”。2008年BRT开通时,他通过严格选拔成为BRT的首批驾驶员。如今,除了作为快3路(第一码头站—前埔枢纽站)驾驶员外,他还负责“传帮带”BRT的新司机。

“我教过的BRT新手不少,最早是教他们熟悉柴油车换挡,现在则是教他们理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使用云控功能。科技大大增强了行车安全”张庆锋说。他还提到,所有枢纽站已完成升级改造,“调度室、检修车间全面升级,员工的工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image.png

车厢内部设计也进行了升级。驾驶员左前方安装了电子眼监控疲劳驾驶情况;驾驶室内前上方装有两个高清电子后视镜,下雨或倒车时都能看得非常清楚。这些升级都大大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自2008年开通以来,厦门BRT对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2019年,厦门BRT便在全国率先推动智能化转型,在车辆上搭载360度全景环视辅助行车系统,有效辅助驾驶员安全和规范行车。至2022年,进一步探索开发BR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包括车辆平稳进出站、安全车距保持以及安全防碰撞等应用场景,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

厦门BRT的十七年,是从传统公交向智慧交通系统全面转型的历程。车辆全部更新为新能源,站台增设防撞、防滑及无障碍设施,调度系统全面智能化,票务进入电子支付时代……这些变化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提升了整座城市的运行效率。



上一篇:厦门公交集团召开安全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启动会

下一篇:“鹭岛卫士”整装待发,全方位护航投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