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行微视频首发 | 城市公交,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走过春秋,历经冬夏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被镌刻在时光里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欣喜可亘古不变的传统更令人印象深刻文明是厦门城市精神底色从服务这座城市开始具有公交特质的文明传统就在延续数十年来被铭记、被丰富、被传承
厦门公交人传承接力40年续写公交文明,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闽南童谣真趣味,伴咱度过少年时,教咱会晓闽南语……”12月26日上午,第一码头公交场站爱心驿站内,首期闽南童谣斗阵行公益课堂如期开展。在小黄帽志愿者导师带领下,不少孩子第一次张口说闽南语,第一次唱起闽南童谣。自今年11月中旬驿站启用后,第一码头公交场站不再只是承担枢纽作用,它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有了更多的“粉丝”。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数十年来,具有公交特质的文明传统一直在延续,从上世纪90年代的文明让座,到21世纪打造的无饮食车厢、清净车厢、文明排队等,小黄帽志愿者聚沙成塔……许多厦门公交人不曾想过,有天,公交文明不再局限在一方小小车厢里,它还能走出车厢,来到更多人身边。“
1、提升文明驾驶习惯成自然
“我刚进入公交集团时,那时强调更多的是安全驾驶。”100路公交驾驶员林国强从业22年,在他记忆里,在这几十年间,公交文明的内涵不断被丰富,斑马线礼让、文明用语、尊老敬老等已是他们日常考核规范,“长久的驾驶,我已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老人坐下再启动车,路面积水缓慢通过……”
文明不在于言,更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6年前,林晓蕾跟随着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2路车驾驶员。父亲是她的第一任“导师”,在她记忆里,父亲开公交车时总是一丝不苟,对乘客耐心又和蔼。这么多年来,晓蕾一直记得父亲的教导,想乘客之所想。回望过去,林晓蕾明白当年父亲教给她最好的知识就是“文明驾驶”。
一晃眼,林晓蕾也成为一名“明星驾驶员”,收获了一批“粉丝”。曾经,上李一位阿婆觉得晓蕾服务好,就专程在站点等她,只为送上一份早餐;中秋节,有人在站点给她送月饼;平安夜,有人给她送苹果……这些人,与林晓蕾并不相识,却从她的服务中感受到善意和关怀,于是回报以同样的爱心。“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这一方小小的车厢里,温暖与爱永恒延续,文明故事还在续写……
2、传承车厢文明代代接力跑
如果说驾驶文明不断提升,那么有一种车厢文化,则是不断被传承、被铭记。
“以前我给别人让座,现在是别人给我让座了。”陈阿伯退休4年,退休前他去过许多城市,最令他得意的还是厦门的文明让座之风。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厦门公交文明礼让早已蔚然成风“,文明让座已经刻在厦门市民的骨子里了。”
厦门文明让座之风闻名全国,应从上世纪90年初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学一学厦门人——从厦门“让座”成风说起》的文章说起,外地游客称赞厦门公交让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气。20年后,同样有6名外地游客联名写了一封《厦门人热情好客和谐有礼,谢谢你》的感谢信,信中满是对厦门文明让座的称赞和感激。
从文明让座启程,厦门公交文明进入“2.0”“3.0”时代,无饮食车厢、文明排队之风再次浸润于心。2015年,厦门推出无饮食车厢,厦门公交迎来一次车厢“大变革”。“无饮食车厢取消了垃圾桶,这都是基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才得以实现。”51路公交驾驶员白雅羡说。
目前,厦门公交已实现了无饮食车厢全覆盖。而在今年,无饮食车厢再次升级为“清净车厢”,倡导市民乘坐公交时“轻声细语”“不进食、不制造垃圾”等。
3、流动文明从车厢向车外传递
一辆辆城市公交,一名名公交人,成为鹭岛一条条流动的“文明线”,文明在这里开花结果,并将种子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传递到每个市民的心里。
7年前,湖里街道东荣社区开通了436路社区公交,结束社区不通公交的历史,从此公交与当地居民结缘。鹭城集团东渡车队副队长林志松说,去年他们得知东荣社区海山路111—121号地段地势较高,公共阶梯没有扶手,老年人与残疾人进出社区上下阶梯十分困难,7名436路驾驶员纷纷伸出援手,鹭城巴士集团第二党支部第三小组也加入进来,募集了2020元爱心善款,为阶梯安装了扶手。
“只要别人有需要,我们都尽量帮忙。”107路公交驾驶员于纯孝每月都拿出两三百元钱,和其他驾驶员一起凑上700元,捐助福海社区的孤寡老人“,这些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文明从车内延续到车外,更多公交人走进街头巷尾,把爱传递下去。
4、暖城“小黄帽”温暖这座城
“老叶,又去哪做志愿呢?”这些年来,除了开车,叶拥军的业余生活就是做志愿。5年前,当厦门公交小黄帽如火如荼招募时,叶拥军犹豫过:公交驾驶员已经很辛苦了,有没有时间和毅力做志愿?真正让他决定成为志愿者,是受到同事影响“,当时129路有一名驾驶员,她非常热衷做志愿,看她活力四射的样子,我也想试试看”。就这样,叶拥军不仅坚持了下来,还成为5星级志愿者,常年“霸占”小黄帽志愿服务积分榜首。
文明公交最美的风景,还是人。在“小黄帽”志愿服务联盟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叶拥军”,2015年厦门市“小黄帽”文明交通志愿者联盟升级成立,那时起小黄帽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他们有的是公交驾驶员、出租车驾驶员,有的是客服人员、内勤人员等。
这些年来,“小黄帽”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从公交车厢到公交站台、公交场站,到长途汽车站、枢纽站,到走进幼儿园、中小学校园,足迹遍布岛内外甚至八闽地区。他们的“据点”越来越多,文明课堂逐渐升级。这些年来,“小黄帽”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福建省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理事长、壹基金温暖包福建省协调人包胜介绍,今年他们将携手“小黄帽”花11天时间走遍全省9个县,给孩子们送上冬日温暖。“这已经是我们和小黄帽合作的第4年了”。
“非遗也是文化领域的交通,能与小黄帽携手非常棒。”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传承人郑毅芳说,今后,她每月都将在第一码头公交场站爱心驿站开设闽南语童谣的公益课堂,未来有望量身打造文明交通的闽南语童谣,并借助公交窗口,将它们传播出去,而小黄帽也将成为闽南文化的宣传员,把文明交通提升到另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