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吧!湖里公交场站
就在这几天
一个承载无数厦门人回忆的
厦门特区“老地标”将大变身?
这是怎么回事呢……
留在特区建设记忆中的交通中转站
今年91岁的吴世钤是厦门第一批公交采购员,曾参与湖里公交车站建设,所以对车站很有感情,至今还保存着湖里公交车站建成的纪念影集。两年前,记者采访他时,他还保存着一些湖里公交车站建设时的照片。遗憾的是,这次采访,他找了许久也没找到。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年纪大了,不知道放在哪儿了,再找看看,再找看看。”
“湖里公交车站于1984年初动工,1986年建成投用。”吴世钤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初期,湖里公交车站是湖里工业区配套设施之一。车站所在位置原来是一个小山包,旁边还有小村子,对面就是大海。
“我们在海边建起了公交车站,门口有条路,路边就是海,当时海水涨潮还可以涨到我们的场地里来。”吴世钤说,变化真是太大了,曾经有海水的地方变成了今天的象屿。
据吴世钤口述,湖里公交车站当时位于湖里工业区生活区入口,总占地面积98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设有候车厅、中心调度楼、停车场、保修车间、卫生间和站内绿化带,设施完善,是当时离经济特区最近、规模最大的车站,可以停靠30辆铰链式大型客车。
吴世钤介绍,湖里公交车站因特区建设应运而生,成为特区与老城区、郊区连接的中转站,当时开设5条线路,从湖里到轮渡、火车站、厦大、机场以及经高崎、集美至郊县。
去年退休的林珍曾在湖里公交场任站调员十余年,在她的记忆里,公交场的忙碌从每天凌晨五点开始,一直到深夜一点钟结束,繁盛时期可容纳6条线路同时调度……
便民功能不断更新
逐渐发展的区域枢纽站
厦门公交集团场站开发公司总经理黄林中说,湖里公交车站在20世纪90年代就备受关注,候车厅取消后还曾变身为闽客隆超市。后来,闽客隆超市撤出,车站还开过“老知青”餐厅,再后来还开过健身馆等,便民功能不断更新。
2004年11月,厦门试行城市公共交通改革,启动公交场站分离试点,打破原有的车、场一体化的运营机制。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当年12月成立,办公地点就位于湖里公交车站。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陈开展对这里较为熟悉。
“厦门城区发展到哪里,公交辐射就到哪里,场站也就辐射到哪里。”陈开展说,湖里公交车站不仅保障区域性出行,而且功能不断变化,从原先单纯公交站点变成区域枢纽站点。这里不仅有公交线路,还有中巴线路,曾经还是出租车服务点,后来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还开放一定区域给周边居民停车。据介绍,当时这里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改成“的士之家”,出租车司机可以到这里加热水或者歇息。
新建生产生活基地
集多功能于一体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公交首末站综合开发,为落实市领导在调研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时提出的“推动公交首末站综合开发”有关要求,厦门公交集团在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政府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于2016年10月提出项目建议,来看看项目从无到有的历程吧。
楼上公租房,楼下首末站
据了解,湖里公交车站即将建设成为公交生产生活基地,这预示着城市公交、客运公交的发展不只是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还要兼顾内部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楼上是公租房,楼下是首末站,车辆维保以及驾驶员简单的生活需求都可以一站解决,很方便。”黄林中介绍,除了湖里公交车站项目,还有一个项目在思明石村,已经动工建设。两个项目都将建成集公交首末站、站务、公租房等功能于一体的公交生产生活基地,不仅将缓解公交停车场地紧张问题,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而且将极大改善公交车驾驶员生活条件、稳定驾驶员队伍,充分体现厦门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公交事业发展的关心。
湖里、石村公交生产生活基地项目是厦门公交场站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积极尝试,建成启用后将为市民的公共出行提供更大的便捷,还将为今后场站综合开发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对社会和企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3月1日下午,3名“巴迷”相约汇聚于此,把楼层、调度室、修理间都逛了一遍,希望从废弃的物品中找寻到有价值的老物件。虽然人去楼空,但偌大的空间似乎仍在诉说昔日的辉煌。
3月2日,湖里公交车站交付给施工单位拆除,开发建设湖里公交生产生活基地项目。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新老事物的交替不可避免
经过改造后的公交站
一定会为大家交出满分答卷
此刻说再见,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未来,公交集团期待着
与你一起见证美好